19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手表工业在上海诞生。1954年,国家经委主任李富春在上海视察时提出:“我国有6亿人民这样大的市场,手表工业大有作为。希望上海能生产我国自己制造的手表。”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工业同业公会组织13家钟厂和建国仪表厂、华康钟表材料行、慎昌钟表店以及艺星、和成、华成、中苏等4家工业社,加上6名从事钟表修理的个体技师共58人参加手表试制小组,第一批试制长三针(17钻)细马、防水手表的150只零件由参加试制单位和人员分头制造。到9月26日,试装成首批18只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翌年5月,试制工作集中到江阴路(原齐心发条厂仓库)进行,试制队伍扩大到150多人,采用简陋设备试制出第二批手表100只。1957年4月,试制小组抽调原搞火车头设计工程师奚国祯、原制造医疗针头技术人员童勤奋等人员参照(苏联工艺学)教科书,结合试制实践,花4个多月时间,绘制了150多张零件图纸,制订了1070道工序的生产加工工艺,成为我国自己制订的第一套手表生产的工艺文件。1958年3月,A501型机械手表注册为上海牌商标。4月23日,我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投产当年共生产上海牌手表13600只。从此,结束了中国只能修不能造表历史。
1958年后,上海手表工业逐渐开始形成,但关键元件器件仍依赖进口,为填补我国钟表工业空白,支持手表元器件、材料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市政府又从文教、冶金、仪表、日用化学、日用五金、科研、财贸等15个系统选择一批企业转产,大力发展宝石轴承、防震器、游丝、发条等元器件加工,以及铜材、不锈钢材、易切削钢材、镍基合金材料、钟表仪器、模具、专用机床生产的专业工厂,使上海钟表工业很快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协作配套最完整的手表生产基地。
1968年,上海手表厂第一次突破年产100万只大关,1970年又提高到228万只,两年翻了一番。从此,我国的手表消费开始摆脱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上海钟表行业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整。除已成立的上海手表厂以外,为了扩大生产满足人民的需要,1970年以后又陆续组建了几个新的手表制造厂。其中有上海第五钟厂(原昌明钟厂)改建为上海第二手表厂。上海秒表厂(原金声钟厂)改建为上海手表四厂、(后改名为上海钻石手表厂)。上海求精锁厂等18家五金小厂组建成立了上海手表三厂(后改名为上海海达计时电子公司)。上海纸品三厂改建为上海手表五厂。上海园珠笔厂生产电子表的人员及设备转入上海图钉厂后一起转产组建了上海手表六厂。上海第六钟厂(原培高钟厂)改建为上海手表七厂。上海第二钟厂(原大光明钟厂)改建为上海秒表厂。通过这一次大调整,上海的机械表整机厂从一家增加到5家(其中一家为秒表厂)、电子表厂二家,手表组装厂一家。由于厂房、设备、人员的扩大及1976年以后又累计新增600余台进口高效率、高精度的关键专用设备,从而使原有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1978年3月原国家主席华国锋提出“要发展电子表”后,上海积极的组织了全市性的攻关会战,并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了部分生产电子表的专用设备及零部件,于1979年试制成功数字式及指针式石英表,当年生产了50023只,并对石英振子、集成电路、线路板组件全部作了攻关,至1985年累计生产电子表114万只。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扩大石英电子表、女表、带功能的高附价值表的产量,上海钟表公司在生产体制上、产品分工上按专业化协作原则作了调整,如把女表集中到手表三厂生产,石英电子表集中到上海手表二厂及上海手表五厂生产。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而使上海的手表生产在数量、质量、品种及效益各方面在短期内都有了高速的提高和增长。其产量从1976年的年产413万只上升到1982年的1052万只。到1990年累计生产手表1.66亿只(其中石英电子表762万只),上交国家利税100多亿元,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手表工业最大的集中产地,并被称为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的“摇钱树”。到2000年末累计生产手表2.72亿只。
我国改革开放给世界钟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瑞士、日本、香港等主要生产地区,为降低成本,扩大市场纷纷进入我国内设立组装厂及代销点,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上海一批以民营为主的小型钟表企业也积极的活跃于市场,据统计上海到1999年末新成立的中外合资钟表制造企业有20多家,以民营为主的小钟表组装制造企业有100多家,其中有几家已具备了一定的机芯生产能力并开发出高档时钟产品,在此同时,一些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有钟表制造老企业,由于普遍存在的沉重负担,技术设备老化、经营机制的不适应,观念的更新迟缓及市场竞争激烈等方面的原因,使上海的钟表制造业出现了被动局面,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几个主要表厂的产量从1990年的年产1539万只下降到1999年的273万只,资产负债率达到98%。上海钟表工业的逐年滑坡引起了上海市政府的关注,1999年市府在研究上海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发展“都市型工业”,市经委经过调研后认为钟表工业是典型的都市型工业,产品符合上海“都市型工业”发展的方向,为此被列入了上海市工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七大都市型工业的行业之一。
由于市府的重视,1999年以轻工控股公司为主的国有钟表企业,开始进行了以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所有制结构及改组、改制、改造相结合的企业重组,到2000年上半年为止,已完成了上海手表厂、上海钻石手表厂的破产,并组成了多元投资的上海摩士达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它代替了过去的上海钟表有限公司以多元合作的形式组建了一些新的企业,如以原上海手表厂为基础由多方投资新组建了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它专门生产自动、多针的中高档机械表。以原上海第二手表厂、上海海达计时电子公司、上海钻石手表厂的生产设备组成的上海钟表公司的手表机芯厂为基础与香港中南公司合资组成了上海金时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它将每年生产3000万只指针式石英表机芯及部分成品表,同时还利用原手表二厂、元件二厂的精密设备及技术与香港浩洲有限公司组建了上海广浩光通讯器件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为通讯行业配套的高精度各种连接器、分路器等。一些以民营及中外合资为主的小型手表组装企业、制造企业也在以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及产品档次而活跃于市场。目前上海的手表工业通过调整、重组、升级已形成了几个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和合资、民营小企业互补合作的企业群体。预计上海近几年看来将要沉掉的“钟表大船”在不久的将来又会重航于国内外。
机械表
1、男表
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同业公会组织了58名人员成立了手表试制小组。其零件则由参加试制单位和人员分头制造。大光明钟厂工程师曲元德研制小钢马。主夹板的试制由中国钟厂工程师阮顺发承担。是年9月26日,分散加工好的150多只零部件全部集中慎昌钟表店共组装出18只长三针17钻细马、防水手表,成为中国国产的第一批手表。1956年5月,手表试制工作集中到江阴路(原齐心发条厂仓库里)进行。人员由58人逐步增加到150人,有简陋设备50台。装配、测试检验是在一间用隔音板搭成的“密封式”小房间里进行。用洋伞骨、绣花针、自行车钢圈等作材料于1956年9月,研制出第二批手表100只。商标为东方红、和平牌两种。由于手表按样研制,做出来的零部件大小不一致,这批试制手表正品只有12只,次品58只,废品30只,日走时误差为120秒。1957年4月,试制小组用4个多月时间,订出了1070道工序、画出了150多个零件图纸的生产加工工艺。这是我国自己制订的第一套手表生产的工艺文件。从1957年7月开始,则按图进行试制。先后共试制了14批3076只手表。
1958年,A581型机械手表正式在上海手表厂投产,注册商标为上海牌。这一年,上海手表厂共完成13600只。1962年2月,上海手表厂设计出A623A型机械日历手表。从1962年起,周恩来总理一直佩带此表,直到逝世后火化时,人们才从他手上取下了这块表。由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收藏。到1965年,上海手表厂先后设计开发591型机械自动手表、611型、A631型、637型机械中型男表,以及A641型24钻高级机械男表等。A581型手表累计生产409.06万只。1965年上海手表厂产量达86万只,此发展速度在世界手表工业史上也是罕见的。1965年该厂进行改型设计。改型后的SSIA型手表走时由40小时增为45小时。1968年,上海手表厂第一次突破年产100万只,达到113万只。1970年又提高到228万只,两年翻了一番。上海手表厂在加快SSI型产品批量生产的同时,还设计开发SSI/1型机械中型男表;SS4H型、SS4H-K型19钻机械男表;SS4B型19钻机械日历男表、SS2C型29钻机械自动男表、SS4C型24钻机械自动日历男表;SS6P型机械自动日历男表,以及SS2B型29钻机械自动日历男表等。1972年,该厂把SSI型慢摆手表改进为SSIK型快摆手表,摆轴频率由每小时18000次增到21600次,使实走日差由45秒减少为30秒,达到轻工业部颁的一级表水平。SSI型产品系列形成是上海手表厂从学习借鉴国外产品设计向独立设计的一个新阶段。
1969年和1973年,上海手表二厂、上海手表三厂和上海秒表厂(后改上海钻石手表厂)也先后生产SSI型解放牌、沪光牌、海狮牌、钻石牌机械手表。
1969年4月,我国首次采用偏中心结构的SMIA型钻石牌机械手表在上海秒表厂问世。该机芯在国内首先应用21600次/小时频率的快摆和三角内桩结构。该表以其条盒轮大、发条长、力矩大、延续走时长、摆轮大、走时精度高而在全国十七次手表质量评比中十次获得第一名,并荣获部优产品和优质出口产品称号。1978年该厂又投产了具有“四快一止”功能的SM2H型机械双历自动男表。1991年以后该厂又先后投产和开发成功SBIZS205型、SBIZS2、SBIZB2、SBIZZB2、SBIZZS2等带日历双历及自动功能的机械男表。
1972年,以宝石花命名的第一批全国统一机芯ISE型机械手表在上海手表二厂试制成功,该表走时精度每昼夜误差不超过正负30秒,达到了轻工业部颁的一级表水平。1974年1月ZSH型上海牌统一机芯机械男表也在上海手表厂投入批量生产,并很快形成产品系列。先后设计开发出ZJH型机械中型表;19钻ZSH/1型、ZJSH型机械日历男表;25占ZCSH型机械自动男表等。
1982年1月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广大消费者不同要求。由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组成上海手表厂、上海钻石手表厂、上海钟表研究所联合设计25.6薄型系列表,单机机芯厚度为3.75毫米(统一机芯厚度为4.32毫米),实走日差正负25秒。填补了国内薄型表的空白。1986年上海牌25.6薄型表获国家银质奖。到1990年全行业累计生产统一机芯机械手表6702万只。25.6毫米薄型表337万只。
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初是上海手表技术成熟的时期,加上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竞争的激烈,为此各表厂这期间都积极的开发新产品及新花色,其中机械男表,上海钻石手表厂1987年到1995年就投产各种型号的自动单历、双历表新品种六种(具体见附表),上海海达计时电子公司1995年开发了∮25.6偏中心自动上条男表。上海手表厂1990年到2000年为适应当今世界潮流共开发投产各种型号的单历、双历、自动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4针到7针的多功能机械男表,10种(具体见附表),这些多针表,由于适应了当今市场的需求,所以产销形势特好。
2、女表
1959年,上海手表厂用A581型机械男表机芯,组装了第一批女表。1965年该厂自行设计上海牌机械女表,填补了国内空白。1974年,又设计SSA5型机械女表实走日差正负45秒,表直径为20.3毫米。到1977年生产出3400只。1978年3月,上海手表三厂转产20.3毫米小女表,使用上海牌商标,当年即完成54000只。到1984年上海手表三厂累计生产∮20.3毫米系列机械女表3380435只。从1984年起,上海手表厂又恢复20.3毫米机械女表生产。到1990年累计生产1395万只。
1984年9月,上海手表厂把19.4毫米NBSH型单机和日历女表同步开发,1984年10月,上海钻石手表厂设计出19.4毫米SB5Z型机械女表。成为国内机芯最薄的机械女表。到1990年,全行业累计生产19.4毫米系列机械女表411万只。
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手表、尤其是女表的装饰要求也不断提高。1982年5月,上海手表二、三厂研制出国内第一只机芯尺寸最小的∮17.2毫米ESE型宝石花牌和S3—2型、S3—2B型海达牌、上海牌机械日历女表。1991年上海海达计时电子公司(原上海手表三厂)又开发了∮17.2机械日历自动女表。1986年上海钻石表厂开发出∮19.4厚度3.9m/m离合杆簧合一的薄形机械日历女表。1992年又开发出∮15.3的机械女表。进入九十年代末期以组装为主的小企业,生产的各种款式的女表,大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3、秒表、挂表
1959年3月,金声制钟厂研制钻石牌机械秒表获得成功。指标刻度为1/10秒。到1961年共生产20325只。嗣后,该厂又相继研制开发指标刻度为1/100秒、1/50秒、1/5秒等10个系列品种。1964年,该厂为海军东海、北海舰队提供军用计时仪器配套的MS1S型、SM2S型双针秒表。1968年,该厂更名为上海秒表厂,继续研制成功军事专用511—516型特殊秒表,其中512—516型特殊秒表,分别用于测量原子弹或其他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及卫星发射地面测量。为了满足市场对多种计时产品的需求,实现专业化生产,1976年上海秒表厂改为专门生产机械手表,改名为上海手表四厂,而把秒表转到上海第二钟厂成立了新的秒表厂。专业化的上海秒表厂1980年又研制开发了双柄头的机械秒表等6种新产品,从而填补了国内空白。1988年开始秒表向东南亚出口,198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57年上海金声制钟厂开始研制粗马挂表,1958年开始投产,到1970年累计生产50余万只,1970年下半年把此挂表的技术资料及生产工装转给了扬州手表厂。1984年上海秒表厂在生产秒表的同时又开始生产挂表,其机芯是采用手表统一机芯。其间共开发出镂空机芯等4种不同规格的挂表。1990年开始还生产了一万余只盲人挂表。
4、特殊用表
1960年3月,由上海手表厂进行“301”航空时钟的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301”航空时钟,准确地指示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间。1967年7月,该厂为我国飞机制造工业配套,研制了“307”计时器2500套。1969年,又生产“114”自动潜水表10000块。至1982年的二十二年间,上海手表厂先后生产了“105”快艇时钟、多接点、钟表延迟机构、钟表式向爆引信和机械保险装置;“317”计时器;“017”脉冲数字器、上海钻石手表厂从1955年开始先后也生产了风速风向仪、“102”工程测天表、“09”项目位置指示器、“701”项目的定时机构,上海钟表研究所生产了定时灭雷器、电话计数器及计步器等,为国防工业建设作出了贡献。
电子表
1、电子手表
上海电子手表的研制从1967年开始,首先由上海手表厂、上海金属表带厂研制摆轮游丝电子表,1969年转入上海园珠笔厂继续研制并完成中间试验及批量生产(当年生产2万只)。1971年和1972年上海手表二厂、上海钟表元件厂分别着手研制音叉电子表和七分频指针式石英电子表。由于多种原因,研制工作进展缓慢,到1976年共试制出音叉电子表400只、指针式石英表65只。1977年加强了16分频石英表的研究,1978年试出42只指针式单机、日历、双历石英表。在此基础上上海钟表公司组织了上海手表二厂、上海钟表元件厂、上海钟表元件二厂、上海钟表研究所等6个单位,成立了石英表联合设计试制组。1979年2月轻工业部召开全国电子表生产座谈会后引起上海各级领导的重视而加大了试制力度,通过上海手表五厂补偿贸易的渠道,引进了电子表生产的专用设备及部分指针式石英表的零部件,从而加快了试制进度。
上海手表二厂1977年9月开始研制指针式石英表,1983年研制生产的DSE3型指针式石英表、机芯直径为19.4毫米,厚度为2.56毫米,达到了薄型要求。1987年研制的“单片式日历定位装置”的DBSE3型石英表获得了专利申请,DBSE4型也同时投入生产,到1990年上海手表二厂共生产354万只。
上海钟表行业研制电子表的起步很早,指针式石英表1979年就投入批量生产,但却在以后的七年中徘徊不前。为了加快开发及生产,上海钟表行业采取了扩大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如“削机转电”,即把生产机械表的生产能力,转一部分生产石英表。同时在经济上给企业补偿石英表利润低的损失。采取措施后,上海手表厂1985年9月,设计投产了∮19.4的单机指针式石英表,1987年上市10万只,翌年完成101万只,该厂在加快批量生产同时,还抓紧开发新产品,1988年10月开发出DSHI5型及DSH14A型薄型的指针式石英表。
上海钻石手表厂1985年开发的DSZ2型6×8指针式石英表,由于质量稳定,投产后不断扩大生产,到1997年共上市1291.5万只,大部分出口到香港等地。1992年该厂又开发了DSZ4型双历指针式石英表,上海手表三厂还开发成功双时区指针式石英表,上海手表七厂及上海新天始国际时钟科研所开发了指针式世界局部时区的指针式石英表。到2000年末累计生产指针式石英表5000余万只。数字式石英表,1978年上海手表五厂通过补偿贸易为香港来料加工,到1983年共加工134.8万只,引进加工设备171台,1979年上海市府组织轻工业局、化工局、冶金局、中科院上海分院有关单位联合攻关数字式石英表的有关零部件,到1980年2月除集成电路以外,自制的18种零部件都试出样品,加上部分引进的零件混合组装了数字式石英表1975只,以后又自己设计生产了三位半5功能、6功能,五位半7功能带闹,九功能带计算机等,到1990年共生产58.6万只。市场开放以后由数字式石英表上海的国有企业除上海手表五厂小量生产外,市场上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南方的组装企业生产的学生用低价表为主。
2、电子秒表
1980年12月,上海手表五厂研制金雀牌石英电子秒表10000只。1983年起,金雀牌秒表先后被我国第五届全运会,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以及第六届全运会等作为计时工具。1986年10月,一种能进行多段计时、具有记忆功能的JD—2型电子秒表在该厂研制成功。1988年12月17日,经中国田径协会审查,“同意JD—2型电子秒表在全国比赛中使用”。1990年2月,上海手表五厂研制的ID—3型电子秒表获得成功。经亚运会自行车赛终点计时裁判长试用,其功能、性能和计时精度均达到八十年代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1980年到1990年上海手表五厂累计生产电子秒表68.45万只。随着体育运动对计时精度的高要求,上海手表五厂1993年和1997年先后开发了JD—3B60时段记忆及JD—3S带打印输出功能的电子秒表,并于2000年开发出JD—1Ⅱ大显示屏幕的秒表。上海秒表厂也分别于1996年、2000年投产了DM—010型和DM—002型数字式石英秒表。
表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关键工艺
1、手表走时精度技术
走时精度是衡量机械手表级别、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1962年,轻工业部颁布机械手表标准,规定每昼夜走时误差幅度为三级;不超过正负45秒为一级,不超过正负60秒为二级,不超过正负90秒为三级。此后轻工业部修改了部颁标准;规定不超过正负30秒为一级,不超过正负45秒为二级,不超过正负60秒为三级。
1958年,上海牌A581型机械手表每昼夜走时误差正负为60秒。要提高机械手表走时精度技术,擒纵调速机构是重要关键,它是机械手表的“心脏”。由于加工难度大和精度、光洁度要求高,一直是机械手表中最突出的技术薄弱环节。1965年,上海手表厂对A581型机械手表进行改型设计。摆轮擒纵调速机构主要零件,按照摆轮惯量要大,重量要轻的原则,将螺丝摆轮改为光摆,摆轮外径由原来的10毫米,放大到10.3毫米,由于惯性半径增大,并在等惯量与重量比原增大12.66%,并保持原力矩,摆幅可增大20°,摆幅的平立差减少15~20°,使每天走时误差可减少5秒。为提高表机等时性和走时稳定性,调整擒纵机构工作参数,提高工作效率10%。A581型机械手表改型设计后为SSIA型后,使走时日差从60秒减少到45秒。
1972年,上海手表厂又把SSIA型慢摆手表改进为SSIK快摆手表。“慢摆”变“快摆”主要是通过游丝加厚,并缩短游丝长度,从而使游丝振荡频率由每小时18000次提高到21600次。摆轮游丝频率越快,抗干扰性越好。同时,调整了秒轮与擒纵轴齿的传动比。使每昼夜走时误差由正负45秒减少为30秒,达到了轻工业部颁为一级表的水平。
2、石英电子技术
石英技术是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特性做成的电子振荡器,有较高的频率稳定性,作为稳频装置和时间标准被应用电子钟表之中。石英电子手表是当今各种手表中走时精度最高的,一年的走时误差可控制在一分钟之内。
上海钟表行业石英技术的应用始于70年代初。最早由上海钟表元件厂研制。1973年4月,该厂在邮电部519厂帮助下,首批试制出玻璃壳封装的、频率为20480HZ的棒型石英振子。接着又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帮助下,试制出频率为32768HZ棒型石英振子。1978年, ,上海钟表元件厂着手研制3×8音叉型石英振子。1979年该厂根据七机部601厂的要求研制3×8特种频率的石英振子。翌年5月,安装在运载火箭上,为我国成功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作出了贡献。
为适应上海钟表行业石英电子手表薄型化、小型化的需要,1987年12月26日,上海钟表元件厂向日本电波工业株式会社引进2×6小型石英振子生产关键设备和技术。具有加工精度高,检测精确可靠,达到8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为石英电子钟表实现国产化、小型化、薄型化创造了条件。
3、激光打孔技术
宝石轴承是手表中的关键性元器件。它具有硬度高,达到HV2100—2200即莫氏9级,仅次于金刚石。宝石轴承孔径最小6丝,精度误差±2毫米,光洁度的一般要求△11—△13。
打孔是加工宝石轴承关键工序。1959年下半年,最早打孔是仿效中国传统补碗“拉胡琴”的打孔办法,每天加工量多则8粒,少则2粒。后用小摆车和超声波打孔。1962年7月,采用24轴高速打孔,每人每天可打孔2500—3000粒。1965年,激光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萌芽状态,上海钟表元件厂在复旦大学、上海光机所、上海轻工研究所的支持下,到1971年,摸索出了采用钕玻璃激光技术和设备。使打孔速度从10秒钟一粒缩短到零点7秒打一粒,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取消了原来机械打孔需要的粘粒、定中心、清洗三道工序,能源消耗减少了三分之二,操作工人从100多人减少到19人,打孔专用设备由90多台减少到14台,场地也压缩了一半。 1977年7月7日,上海钟表元件厂调集了光、机、电方面的技术力量进行WDY—IK快速激光打孔技术的研究。翌年2月,在上海光机研究所的协助下,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采用石榴石WDY—IK快速激光打孔机。上海光机研究所为该厂提供了激光腔,上海钟表元件厂独自发明了快速送料定位机构和光电自动系统。WDY—IK快速激光打孔机,打孔速率10~14粒/秒,废品率为2%,孔径精度±5~7%,园孔内壁损伤小于10微米,打孔孔径0.04~0.10毫米,充电精度≤3%。1981年2月,该打孔机获轻工业部重大科研一等奖;翌年10月,国家科委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激光工业应用讨论会上确定WDY—IK激光快速打孔机为全国八项推广项目之一。1983年8月,该打孔机荣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